就在上周末,特朗通牒台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表示,普下“我认为我们会同中国达成协议……我认为未来三到四周就能实现”,最后而且只要双方达成一致,限中“5分钟”就能签完协议。月内对于特朗普的签字这一表态,国内普遍解读为这是否则对中国的一种“求和”,应该说,南海这也有一定的出事道理,毕竟在他挑起关税战之后,特朗通牒台海搞得自己焦头烂额,普下最终又不得不对部分中国商品予以豁免,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讲,限中他希望与中国签署协议,月内多少是签字一种服软。
但需要指出的是,特朗普此举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,大家想想,如果特朗普真的要向中国求和,他就不会持续提高对华关税,就不会在关税战的同时,又对中国海事和造船领域启动301调查。凡此种种,都不是“息事宁人”应有的姿态,因此咱们认为,特朗普呼吁与中国达成协议,并约定了“三到四周”的时间,这恐怕不是“求和”,相反某种程度上来看,可能还是一种“最后通牒”。
为什么这么讲?一方面,在与中国博弈的过程中,美国是惯于“单方面提要求”和“单方面确定时间”的。比如说,2023年6月7日,包括彭博社在内的多家美媒表示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“未来几周”访华;6月12日,匿名美方官员宣布,布林肯将于6月18日访问中国,而外交发言人汪文斌却表示,“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”。这就是美方单方面确定时间的典型例子,其目的是为了逼着大陆接受。
另一方面,就在特朗普表示,可能在未来3-4周与中国达成协议前后,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。比如说,4月15日,据中时新闻网的报道,美印太部队总司令帕帕罗热炒台海冲突,宣称或导致50万人死亡;4月16日,据《环球时报》的报道,美国向日本派驻B-1B战略轰炸机,美媒讨论“如何摧毁三峡大坝”;比如说,4月21日到5月9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举行美菲军演,最近处距离台湾不到200公里。
因此,特朗普所谓“认为会同中国达成协议”,时间可能在“三到四周”的表述,恐怕很难说是对华“求和”吧,哪有“打上门来”的求和,哪有分裂别国的“求和”?因此咱们认为,特朗普并没有在向中国求和,相反,他还在坚持关税战,而且试图迫使中国大陆接受“城下之盟”。
那中国会同意吗?当然不会同意,原因很简单,中国对于美国有“四个不依赖”,也即:1、不依赖美国市场;2、不依赖美国保护;3、不依赖美国商品;4、不依赖美国能源。所以,中国不是日本,“北京不是东京”,特朗普不可能像里根强迫日本签署“广场协议”那样,让中国也接受“不平等条约”,因此特朗普最终等不到中国打来的电话,咱们说得很明白,“不会给野蛮人打电话”。
那么,中美关税战可能是以什么方式结局?可能有三种吧。
- 达成妥协。中美各退一步,特朗普放弃不合理的要求,中国从大局出发,也做出一定的让步,最终双方达成妥协,特朗普会对内宣称胜利,但事实上,他其实是输了。
- 中美冷战。中美互不相让,最后双方都建立了针对对方的很高的“关税壁垒”,并导致两国贸易彻底脱钩。
- 中美热战。贸易脱钩之后,美国充分意识到,除了战争之外,已无法遏制中国崛起,中美两国逐渐从关税战的冷战,滑向军事对抗的热战,南海、台海局势日趋紧张。
因此,咱们认为,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,不外乎是这三种结果,而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对较高,因为中美双方都还没有做好摊牌的准备。就咱们而言,中国的关键产业链尚未完成向中西部的迁移;而就美国来说,日本的重新武装还在进行,俄乌冲突尚未结束,特朗普刚刚上台,还没有彻底掌控国内的方方面面,而如果他铁了心的要对华开战,肯定是要在国内“独裁”的。
顶: 4813踩: 9
评论专区